食品中志賀氏菌要檢測哪些東西?志賀氏菌的檢測方法及標準解析
志賀氏菌病常為食物暴發型或經水傳播。和志賀氏菌病相關的食品包括色拉,生的蔬菜、奶和奶制品、禽肉、水果、面包、漢堡包及有鰭魚類。志賀氏菌在擁擠和不衛生條件下能迅速傳播,經常發現于人員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廳、食堂。因此食品檢測中志賀氏菌病檢測項目必不可少,那食品中志賀氏菌檢測方法及標準有哪些?
5 檢測方法
5.1 分離培養
增菌:稱取待檢樣品25g,加入裝有225mL志賀氏菌增菌肉湯的500mL廣口瓶內,固體食品應用均質器以8000~10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缽加滅菌砂磨碎,粉狀食品應用滅菌金屬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于(36±1)℃培養6~8h。
分離培養:取增菌液1環,劃線接種于志賀氏菌選擇性瓊脂平板或志賀氏菌顯色培養基上,于(36±1)℃培養18~24h。觀察平板或培養基上菌落形態,根據志賀氏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菌落特征進行可疑菌落的判定。
5.2 生化鑒定
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接種三糖鐵瓊脂和半固體各一管。志賀氏菌屬在三糖鐵瓊脂內的反應結果為底層變黃、不產氣(福氏志賀氏菌6型可微產氣),斜面不變色,不產生硫化氫,無動力;在半固體管內沿穿刺線生長。應進一步做苯丙氨酸脫氨酶、賴氨酸脫羧酶,西蒙氏檸檬酸鹽和葡萄糖銨尿素、KCN、水楊苷、七葉苷試驗,志賀氏菌屬均為陰性反應。必要時應做革蘭氏染色檢查和氧化酶試驗,應為氧化酶陰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并以生化試驗方法做4個生化群的鑒定。具有以上特性的菌株,疑為志賀氏菌,可做血清凝集試驗。
5.3 血清學分型
挑取三糖鐵瓊脂上的培養物,做玻片凝集試驗。先用4種志賀氏菌多價血清檢查,如果由于K抗原的存在而不出現凝集,應將菌液煮沸后再檢查,再用A1、A2、B群、多價D群血清分別試驗,如系B群福氏志賀氏菌,則用群和型因子血清分別檢查,確定菌型。福氏志賀氏菌型鑒定的方法:可先用群因子血清檢驗,再根據群因子血清出現凝集的結果,依次選用型因子血清檢查。4種志賀氏菌多價血清不凝集的菌株,可用鮑氏志賀氏菌多價血清1、2、3分別檢查,并進一步用1~15各型因子血清確定菌型,如果不是鮑氏志賀氏菌,可用痢疾志賀氏菌3~12型多價血清及各型因子血清檢查。
5.4 分子生物學鑒定
5.4.1 DNA模板的制備
取增菌液1mL于小離心管中,4000~5000r/min離心5min,棄上清液,向菌沉淀中加入50μL滅菌純水制成菌懸液,混勻后100℃煮沸10min,12000r/min離心5min,取上清液作為PCR模板。
5.4.2 引物設計
上游引物為5′-GTTCCTTGACCGTTCCGATACCGTC-3′;下游引物為5′-GCCGGTCAGCCACCCTCTGAGAGTAC-3′。擴增片段長度為629bp。
5.4.3 PCR反應體系
反應體積25μL:10×buffer2.5μL,TaqDNA聚合酶(2U/μL)0.5μL,MgCl2溶液(25mmol/L)3μL,dNTP(25mmol/L)1μL,ddH2O14μL,上游引物(10μmol/L)1μL,下游引物(10mol/L)1μL,模板2μL。
5.4.4 PCR反應參數
95℃預變性5min;95℃變性15s,65℃退火30s,72℃延伸30s,35個循環;72℃后延伸5min。4℃保存。
注:PCR反應參數可根據基因擴增儀型號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
5.4.5 電泳
用核酸電泳緩沖液(TAE)制備1.8%~2.0%的瓊脂糖凝膠,取5μLPCR擴增產物,分別和2μL上樣緩沖液混合進行點樣,用DNA分子量標記物做參照,3~5V/cm恒壓電泳,電泳20~40min,電泳檢測結果用凝膠成像分析系統記錄并保存。
5.4.6 結果判定
在陰性對照未出現條帶、陽性對照出現預期大小的擴增條帶條件下,如待測樣品未出現629bp大小的擴增帶,則判為陰性;如待測樣品出現629bp大小的擴增帶,則判為陽性。
如果陰性對照和(或)陽性對照未出現預期大小的擴增條帶,則本次檢測結果無效,應重新試驗。
目前,針對志賀氏菌的特點和危害,國家衛生部已將志賀氏菌列入了肉、蛋、水產、飲料、調味品、糖果及酒類等食品的檢驗標準中。
并制定了與之相對應的檢測標準
食品中志賀氏菌檢測標準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志賀氏菌檢驗》(GB4789.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