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有毒物質的檢測方法
近年來,因為食品中毒與食物中含違禁添加物事件時有發生,所以針對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與違法添加物進行有效且快速的篩檢,對于評估食品安全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對于食品中微量有害成分的檢測,不僅能保障食品的食用安全,更能用于厘清食品食用后造成健康損害的原因。但食品中有毒成分含量低,因此不易檢測。
食品中有毒物質的檢測方法:
針對食品中有毒物質或違法添加物的分析,早期主要是以薄層色譜法進行分析,此方法的優點為操作簡單,但是靈敏度不佳,且分析時易受到基質中其他化合物的干擾,造成分析上的誤差,無法準確分析復雜基質中所含的微量有毒化合物。
免疫分析法與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也曾因為選擇性高,被應用于食品中微量毒素的檢測。使用免疫分析法進行檢測,通常針對具有某單一特定結構或官能團的化合物進行篩檢,其優點為分析快速,因此適合高通量檢測。但采用免疫分析法時,樣品中基質會與免疫試劑之間產生交叉反應而產生誤差,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分析結果。
由于上述幾種分析方法并無法有效檢測復雜食品基質中的微量毒素,因此現今針對食品中微量成分的檢測,是以色譜技術作為主要方法,如氣相色譜與高效液相色譜。
一般氣相色譜用于食品分析時,主要應用于中低極性且具揮發性或半揮發性的化合物分析,所使用的檢測器為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或電子捕獲檢測器。
使用火焰離子化檢測器分析,雖然操作較簡便,但因其選擇性較差,所以無法針對復雜樣品中微量成分進行有效分析。電子捕獲檢測器雖然對于含鹵素化合物具有高靈敏度的特性,但并不是對每種化合物均有高靈敏度,且該檢測器具有放射性電離源,因此需有相關許可才能使用。
因此,近年來氣相色譜-質譜或氣相色譜-串聯質譜,已逐漸取代氣相色譜用于復雜基質中微量物質的分析。采用液相色譜分析時,檢測方法大多以紫外-可見光檢測器與熒光檢測器為主。